6月20日,重慶市2022年生態環境行刑銜接工作新聞發布會在市生態環境局召開。重慶市檢察院、市生態環境局、市高級法院、市公安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分別向社會通報了加強司法聯動,推動生態環境行刑銜接取得的成效,并聯合發布了一批生態環境領域執法司法典型案例。
發布會上,重慶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以來,重慶檢察機關聯合生態環境部門、公安機關,圍繞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等重點領域,合力開展系列專項行動,督促整改涉危險廢物環境問題422個,立案處罰77件,查辦大案要案30余件。
在司法行政、社會團體聯動配合下,重慶檢察機關持續增強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監督合力,逐步構建全方位、全鏈條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協作格局。2017年以來,共依法批捕破壞生態環境資源刑事犯罪530人,起訴6514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環境公益訴訟352件;督促保護5萬余畝耕地、林地和水域,清除固體廢物29萬余噸;設立林業、漁業司法修復基地8個,督促犯罪嫌疑人補植復綠7195.07畝,放養魚苗951.97萬余尾,開展護林、護魚、義務宣傳等勞務代償336次。
與此同時,檢察機關注重深化職能融合,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模式。堅持以“刑事檢察為先導,公益訴訟檢察為主導,民事行政檢察為補充”,在全市全覆蓋設立44個長江生態檢察官辦公室,通過“刑事+N”“一案多查”機制,同步審查辦理環境公益訴訟和民事行政監督案件,不斷擴大多重監督的疊加效應。
除此之外,重慶檢察機關還強化多部門協同聯治,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合力。重慶市檢察院分別與市司法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合出臺公益訴訟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工作意見、關閉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與重慶市高級法院等七個單位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環境公益訴訟銜接機制,相互移送線索157條,支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起訴、磋商543件。全面推行“河(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市縣(區)兩級檢察院在同級河長辦設立派駐檢察聯絡室36個,開展聯合巡河、巡林229次。
發布會上還介紹,為創新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機制、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長治長效,重慶市檢察院指導涪陵區檢察院等單位建立人文生態檢察制度,聯合移動運營商對靠近環境資源犯罪頻發地的人群精準發送提示短信100萬余條,探索實現長江生態環境違法犯罪AI預警、線上動態監測、線下聯動處置等工作新模式,為筑牢保護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助力長江流域綠色發展貢獻檢察力量。